-
Nature杂志报道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等发现青藏高原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
陈发虎院士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于北京时间2019年5月2日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陈发虎院士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团队主要成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东菊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是陈发虎团队多年来在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和环境适应研究领域获得的又一新进展。这项研究围绕在青藏高原新发现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联合来自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台湾大学、复旦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学、纽约大学、牛津大学、肯特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多名境内外学者,开展了年代学、体质形态学、分子考古学、生存环境、人类适应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该化石目前是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距今16万年前)。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丹尼索瓦人的体质形态特征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分布、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洪刚教授课题组在各向异性量子拉比(Rabi)模型量子相变研究取得进展
量子拉比(Rabi)模型是美国物理学家I. I. Rabi(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1936-1937年提出的,描述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最简单的模型,包括一个两能级系统与单模的耦合。该模型在凝聚态物理、冷原子、量子光学以及各种量子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尽管这个模型简单,精确求解可是一件困难的事。1963年,该模型在弱耦合情况下的简化版本,即Jaynes-Cummings(J-C)模型被提出,被广泛使用于量子光学中。J-C模型可精确求解,是量子光学的基本模型。
最近十来年,人们对量子拉比模型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原因有两个,一是最近这些年量子信息及量子计算科学的发展需要精确处理和控制量子比特(一个二能级系统,是最基本的处理单元);二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在实验室制备出各种系统如超导电路、腔QED、离子阱等模拟量子拉比模型,而且耦合强度达到深强区域。在这些强耦合区域,J-C模型失效,人们必须精确理解量子拉比模型本身的物理。2011年,德国物理学家Braak指出量子拉比模型是可积的,并精确得到所有能谱的解析表达式。这是该模型在数学物理领域的重要进展,进一步刺激了相关的实验和理论工作,是目前物理学基础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但是,该模型的物理内涵仍然挖掘不够。
相变是凝聚态物理研究最重要的前沿课题之一,涉及物质世界各种物态的存在以及之间的转变的物理,是理解物质世界形态的最基本研究领域。通常的相变是研究热力学极限下宏观物质状态的转变。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对量子拉比模型或它的近似版本J-C模型,类似的量子相变仍然可以发生。因此,对此类少分量系统相变的物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解。
物理学院罗洪刚教授课题组结合课题研究需要,2013年开始带领博士后和学生进入该研究领域,联合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意大利CNR-SPIN研究所与Salerno大学等单位同行共同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如提出光子数依赖的变分方法,在整个耦合区域求解量子拉比模型[New J. Phys. 17, 043001 (2015)],提出重整极化子图像获得量子拉比模型的基本相图[Phys. Rev. A 92, 053823 (2015)],并应用到非对称量子拉比模型的求解[J. Phys. A: Math. Theor. 50 (2017) 084003],提出频率重正的多极化子展开方法精确求解量子拉比模型的波函数[Phys. Rev. A 95, 063803 (2017)]等。
近期,他们继续研究各向异性量子拉比模型的量子相变。利用解析和数值方法,他们获得了模型的基本相图、标度函数、临界指数等决定量子相变普适性的物理量。同时,他们也第一次获得了J-C模型普适的,不连续的标度函数。此外,该普适性也扩展到二能级数目N大于1,即迪克(Dicke)模型的情况,表明迪克模型中发现的超辐射相变的本质与量子拉比模型中的量子相变是一样的,极大地推动了对这类模型本质物理的理解。相关结果发表在Phys. Rev. Lett. 119, 220601 (2017)上,并被编辑部推荐为亮点文章 (Editors' Suggestion,见新闻背景)。
该工作由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刘卯鑫博士、Stefano Chesi研究员、应祖建副研究员(访问学者)、林海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陈晓松研究员和兰州大学罗洪刚教授共同完成。其中,Stefano Chesi和罗洪刚是共同通讯作者,刘卯鑫为罗洪刚和林海青合作指导的博士后。这些工作的完成,是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交流平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科研水平的又一重要进展(见新闻背景)。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04009, 11574025, 11325417, 11674139, 1121403),National Scholastic Athletics Foundation (U1530401)和欧洲项目Futur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program 618083 (CNTQC)资助。
-
兰州大学刘翔教授研究组关于五夸克态的重要理论进展被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编辑推荐报道
题名: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
在9月25日出版的新一期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上,刊登了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翔教授研究组的重要研究成果:“Identifying Exotic Hidden-Charm Pentaqurks”(Phys. Rev. Lett. 115, 132002 (2015))。该研究工作也同时被遴选为PRL的“编辑推荐文章”,通常只有1/6的PRL工作能够入选PRL编辑推荐文章。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刘翔教授研究组在PRL上发表的第三篇研究工作。
7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of Nuclear Research)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底夸克物理实验(Large Hadron Collider beauty Experiment,LHCb)宣布观测到五夸克态,该研究工作随后发表在了Phys. Rev. Lett. 115, 072001 (2015)上。五夸克态的实验发现也开启了人类寻找新的物质形态的新纪元。而刘翔教授研究组早在2012年发表在Chinese Physics C(CPC)上的研究工作(Chin. Phys. C36, 6-13 (2012))就给出了自旋为3/2的隐粲五夸克的理论预言,与LHCb的实验结果符合。为此,LHCb的实验文章也引用了刘翔教授研究组早先发表在CPC的研究工作。
在LHCb的实验发现之后,刘翔教授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朱世琳教授和南开大学李学潜教授合作,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指出LHCb的实验发现的两个五夸克态可以分别解释为Σ_c (2455)D ̅^*和Σ_c^* (2520)D ̅^*分子态,并给出了有关隐粲五夸克态和隐底五夸克态的丰富的理论预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刘翔教授研究组发表在PRL上的这篇研究工作是国际上对于LHCb发现的五夸克态的众多理论工作中第一篇被PRL接收发表的理论研究工作,目前也已收获了17次的引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兴趣。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的经费支持。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由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综合报道世界各研究小组最新、且对整个科学研究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物理研究成果。《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和《物理评论快报》(PRL)是物理研究领域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杂志。
新闻背景:
刘翔教授是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09年受聘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同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2012年获首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支持,2014入选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入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从2009年加入我校以来,从零开始组建起研究团队,促进了兰州大学粒子物理学科的发展壮大,并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刘翔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物理学学术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D、Physics Letter B、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上发表了70多篇研究工作,其中就包括以兰州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在PRL上发表的三篇重要研究工作。刘翔教授研究组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新强子态与QCD的非微扰强相互作用研究的最为活跃的研究小组之一。
编辑:张敏
-
黄建平团队研究成果荣登Nature Climate Change封面
《自然》子刊、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于2015年10月26日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团队关于旱地扩张的研究成果。近日,该杂志第6卷第2期正式出版该文,并将其选为封面故事予以重点报道。《自然-气候变化》主要刊登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发现和重大成果,这是该期刊首次以封面形式发表我国本土科研团队的自主研究成果,表明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气候变化学术界的认可和高度关注。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但当前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认识往往关注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的气温增暖,但对于全球陆地的干旱变化却重视不足。已有观测研究表明,在过去的短短五十年,全球旱地面积增长了约24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而黄建平等的研究表明,在未来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全球旱地面积可能会加速扩张,在本世纪末达到全球陆地面积的50%以上。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四分之三以上的扩张将发生在人口压力大、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要承担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增暖恶果,还要更大程度上面临土壤荒漠化的风险。这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无疑是一场严峻的灾难。因此,黄建平团队的研究成果从全球视角加深了人们对气候危机的认识,为减排目标的确立和减排行动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正基于此,该论文发表后,受到Science News、Nature Asia、The time of India、The Information and Scientific News Service (SINC)、New China、《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全球上百家媒体的报道和评价。
编辑:许文艳

1. Graphene plasmonics for tunable terahertz metamaterials
2.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 from design to applications
3. Freestanding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MnO2 Composite Networks As Ultra light and Flexibl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
4. On the spaces Lp(x)(Omega) and Wm, p(x)(Omega)
5. The (G '/G)-expansion method and travelling wave solutions of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6. Construction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for Catalysis: Pd/COF-LZU1 in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
7. SOLITARY WAVE SOLUTIONS FOR VARIANT BOUSSINESQ EQUATIONS
8. 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C-H bond functionalizations by the use of diverse directing groups
9.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t nanoparticles on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or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10. Application of a homogeneous balance method to exact solutions of nonlinear equ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 Service Organization 36
- Scholar Homepage 2003
- Total Items 162054
- Fulltexts 31181